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同行评议!

时间:2020-06-24 15:43:33 作者: papercrazy阅读数:322 次

       最近看到一些科技新闻报道里开始提及所报研究是否经过同行评议,如果一项研究未经同行评议,还会提醒读者谨慎对待。同行评议确实是现今学术论文发表中非常重要的“质检”(也是很多科研狗愁毕业的原因)。近年一些打着惊天黑科技旗号的大忽悠,对同行评议也很忌惮。比如忽悠了10亿美元投资,估值曾近百亿的“坏血”公司Theranos,只在新闻发布会等场合吹风自己技术多牛,从不到需要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结果。

       那同行评议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科研论文发表的审核关键呢?

       顾名思义,同行评议就是对于一项研究,找研究人员的同行(对头冤家)们来评审、讨论(挑刺找茬)。对于科研圈外的人来说,或许听着感觉非常高大上。对于科研狗来说,同行评议可能更像这幅漫画,让人心惊胆颤。

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

       图片来源:CartoonStock(Nicholas Kim)

       1.被巨星怼过的同行评议

       现在的学术论文发表与同行评议是形影不离。但同行评议的历史并不悠久,在20世纪中期后才逐渐成为学术论文审核的主流方式。

      说一段一位顶级科学家与同行评议的“黑历史”,让非科研背景的读者感受一下同行评议的流程。这位科学家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早期的工作都在欧洲(德国)完成,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经历了一种现已绝迹的“同行评议”方式,就是学术刊物编辑“一言堂”——能不能发表期刊编辑自个儿决定,也鲜有让作者来回修改。之所以还能算“同行评议”,是因为当时这些编辑不少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说是投稿人的同行并无不妥。

      但爱因斯坦20世纪30年代到了美国后碰上了“正规”的同行评议,并且立刻结怨。当时爱因斯坦与人合写了一篇论文,投稿到美国一个著名物理学期刊。所谓智者千虑亦有一失,这篇论文可以算是爱因斯坦学术生涯里“失”的那类,证据不多结论多。

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

      期刊编辑收到这样一篇大牛的“水文”后琢磨(为难)了一个月,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不敢对大牛翻脸),就去找了一位独立审稿人做“同行评议”。而这位“同行”做起“评议”实在靠谱(也可能是太闲),洋洋洒洒写了十页评论,把论文从头到尾批了个遍。期刊编辑一看审稿人如此负责,就高高兴兴地把这些评论转给了爱因斯坦。

       任何研究人员收到一个长达十页的“同行评议”意见,不看也能猜到是负面意见为主,而自己的工作招致如此多负面意见,谁也不会心情愉快。一般的科研狗这时候也只能认栽,但爱因斯坦作为大牛,境界确实不一般,一点也不灰心,而是回信把编辑斥责了一顿。大意是,我把未公布的研究寄给你是希望在你的期刊上公开发表,不是让你私下给其他人看的(可能在暗示同行也是竞争者,万一偷了未发表的成果咋办?),我也没必要来回应匿名对文章的批评(懒得理背后打小报告的人),鉴于你这如此胡来,我要撤回稿件转投别的杂志了(确实说到做到了)。

       2.同行评议的规范化

       爱因斯坦遇到的同行评议其实和现今学术论文发表的同行评议过程类似,只不过如今过程更为“程式化”。现在的论文审稿过程与当年一样有两步。第一步是学术编辑的初步筛选。这些编辑会在投稿论文里选择潜在值得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进一步送到同行评议。而同行评议则由期刊编辑选择的独立审稿人(投稿人的同行,即具备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注意投稿人可以推荐审稿人,但最终选择权在期刊)完成。

       在这一模式下,现代学术论文的发表过程中经过了编辑与独立审稿人的两道质控。与爱因斯坦吐槽的时代类似,投稿人知道编辑是谁,但不知道审稿人的身份,一般而言审稿人是知道投稿人身份的。这种匿名评议的方式算是让人可以畅快直言。

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

       不过与爱因斯坦只遇上一位审稿人不同,当下的论文同行评议都会寻找多位独立审稿人——多是2-3位。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因为很多学术期刊引入同行评议之初是为了应对20世纪中后叶学术论文井喷,通过独立审稿人减轻期刊编辑的压力。由于是拉人帮编辑干些做不完(也可能是不想做)的活,所以审稿人数目并无规定。特别是本来没同行评议的时候,审稿是编辑一个人做,既然目的是代工编辑,只有一个审稿人亦无不妥。

       不过随着同行评议正式成为论文的评判程序,多位独立审稿人可以给出更完善全面的意见,减少单一审稿人个人偏见的影响,因此用多位审稿人就成了惯例。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学术研究的复杂性也与日俱增,一个研究人员的知识面毕竟有局限,需要多人完成同行评议也是顺应潮流。

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

        另外不得不说,爱因斯坦遇上的“奇葩”审稿人在如今是不可能了。其一,这位匿名审稿人据推测是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同事。按如今的审稿人选择标准,是属于要避嫌回避的那类。还是那句话,当初编辑找同行评议是为了给自己减负,拉到一个是一个,但随着同行评议对学术论文发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如何做到公正公平成了关键。

        其二,现在的同行评议制度也不会让审稿人尽兴写上十页“意见”了。伴随着审稿人的选择规范化,同行评议的“评议”部分也在程式化。从论文发表的角度看,同行评议很重要的作用是确认论文是否适合发表,以及还需做哪些改动才能发表,不是让审稿人向作者指导如何做研究,更不是让审稿人大谈自己会怎么做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都在让同行评客观化,提供统一的标准供所有审稿人参考。比如明确 列出需要评议的方面,每个方面再引入打分制等。期刊也会告知审稿人建议作者修改的幅度要适当——一般学术论文的初稿都会要经过修改才能被接受发表,生物领域会涉及补充实验,都要花不少时间。但审稿人不能列出一堆没个十年八年完不成的修改要求。毕竟,要是出些觉得作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的或者干脆“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的幺蛾子,不仅对投稿人不公平,也直接危害同行评议制度本身的有效运作。

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

      3.功过争议

      同行评议虽然已经是学术工作评价的主流方式,特别在论文发表方面不可或缺,但相关争议并不少。这既有被“同行们”海量意见给坑了的科研工作者的不爽,也涉及到同行评议本身在客观性公正性与完善性上的疑问。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毕竟也就是两三个人来审核提意见。虽然比起以前期刊编辑的单方认证会客观全面,但仍会有缺失。生物学领域常被诟病的一点是很多研究的统计学方法选择欠妥,这会造成结果未必可靠,甚至结论不准、无法重复。要揪出这些问题,需要有一定统计学知识背景的人来审稿。如果单独加上这样一个审稿人,不说每篇论文这样找是否实际,杂志每多找一个审稿人,就要多花一些时间,会延长论文审议过程。这在科研论文发表时间已经很漫长,而研究成果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并不合适。如果是用“技术”审稿人来取代原来的“专业”审稿人,那么又会造成专业角度的审稿意见减少,也会降低评议质量。

       同行评议的质量还直接取决于同行们的水平与努力程度。这在学术期刊层出不穷,论文数量飞速增长的今天还真没法保证。对于知名度有限的期刊来说,找到人愿意来审稿就不容易,更没法对审稿人的工作态度挑拣,难免有些混混的。而有些期刊为解决寻找审稿人的问题,过度依赖投稿人自己推荐审稿人,不仅漏过了一些本该避嫌的情况,还让一些用心不良的找到了空子,直接“伪造”审稿人(即推荐审稿人信息为投稿人伪造,以此操控审稿,近年一些大规模论文撤稿中就有涉及此行为),成了“伪”同行评议。

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

      即便是知名期刊不缺愿意来做同行评议的人,也会出现明明找了“大牛”来审稿,可“大牛”转手把任务交给手下学生(打工仔),回头自己签个名交差的情况。多说一句,如果是认真指导学生做同行评议,那是对学生很好的科研培训。但如果只是放羊式让学生干活最后挂自己名字,不仅影响审稿质量,还有学术剥削的嫌疑。

       同行评议过程也会有各种偏见影响。以爱因斯坦的故事为例,若非作者是如此大牛,这篇论文能被编辑送去评议而不被直接拒稿的可能性有多大?即便是去评议,作者换个无名小卒,审稿人还认认真真一处处提意见的可能性有多大?传统的审稿方式中,审稿人知晓投稿人身份而自身匿名,难免出现一些讨好权威,打击“异己”的情况。而这些都可以算是审稿人自身偏见在同行评议这个过程中的放大。甚至有研究显示同行评议的条条框框对科学创新起了负作用。

       为了解决同行评议中的各种问题,现在一些学术期刊也开始尝试各种改革。比如允许作者匿名投稿,增加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人与投稿人的互动机会,文章发表时附上同行评议内容等等。对于这些措施不同研究人员可能见仁见智,具体有多大效果也有待研究。但对比庞大的学术出版量,这些都还是极个别的尝试,能否被大多数期刊推广也是未知。

科研论文背后的故事

      即便同行评议有不少缺点,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在帮助研究人员提升学术论文质量,特别是剔除低级错误。像爱因斯坦虽然把同行评议大骂一通,转投另一个期刊时却按同行评议里拿到的建议把文章大改了一番。而《自然》杂志如果对沃森与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一文做过同行评议,或许可以发现数据获取方式不明,存在擅用她人实验结果的问题,可能可以让论文更准确反映所有实际做出贡献的人。

       为什么同行评议重能让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信服是研究成果必要的审核手段?或许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研究人员独立思考后提供自己的意见建议。也是由此,面对一项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不是根据是否有同行评议以及是否发表于知名期刊来分类盲从,而是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后记:由于没有评论功能,也不能说欢迎有遭遇过同行评议刁难的科研狗们留言吐槽(发信息仍然欢迎),不过还是祝有此经历的最终都能顺利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希望即便有不顺,还是能从同行评议中有收获。papercrazy对于最新实时性的论文知识会第一时间为大家奉上,敬请期待!

降重客服 查重客服 返回顶部